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短期價格波動無礙資源戰略並購

本報記者 黃繼匯 汪珺高盛高華董事總經理、高盛除日本外亞太地區自然資源行業組聯席主管、中國投資銀行業務常務委員會成員朱寒松,在接受中國證券報專訪時指出,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自然資源領域和工程機械領域。企業對資源的並購都屬於戰略並購,大宗商品價格的短期波動不會起決定性作用。經過這些年的實踐,中國企業在海外並購經驗也日趨成熟。資源為王中國證券報:近年來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主要集中在哪些行業和領域?有什麼特點?朱寒松:中國企業跨國並購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一個是自然資源領域,集中在油氣和礦產;另一個是工程機械和制造業。進行資源並購是有內在動因的,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需要包括石油、天然氣、銅等在內的大量資源,而中國對這些資源的進口依存度又比較高。從商業邏輯看,資源為王;從國傢角度看,占有資源也符合國傢利益。此外,中國的制造業在經過若幹年發展後,國內企業需要提升產品技術和開發境外市場。歐債危機之際,國內這類企業在歐洲的並購,就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種有益嘗試。中國證券報:今年受歐債危機等因素的影響,國際原油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比較大。對未來原油和大宗商品的價格怎麼看?價格波動對資源行業的並購有什麼影響?朱寒松:企業對資源的並購都屬於戰略並購。大宗商品價格的短期波動不會起決定性作用。企業並購更多是看商品價格的長期趨勢。比如原油,對全世界所有油田的成本進行分析,可以看到,若要滿足供需平衡,原油的長期價格應該是在85美元每桶以上的。銅、焦煤長期看,邊際成本也是剛性的,長期價格穩定看好。總體比較看好油氣、銅、焦煤等,其次是一些金屬如鎳、鋅等,還有動力煤。盡管經濟有起有落,長期來看資源的價格水平總體是上升的,唯一例外是鐵礦石。鐵礦石資源曾被幾大供應商所壟斷,在供不應求的時候,價格會被炒高。但長期來看,全球的鐵礦石資源並不缺,2015年後,隨著開采量的擴大,全球的鐵礦石供應會大於需求,價格趨於下降,因此對鐵礦石資產要保持謹慎。在經濟出現低谷或是危機的時候如2008年,在某種程度上講,反倒是購入資源類資產的好時機。當時大宗商品價格跳水,一些資源類企業面臨現金流困難和破產危機,這為並購提供瞭好機會。在這種情況下顯然也存在其它的不確定性風險。海外並購經驗日漸豐富中國證券報: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並購有什麼優勢和劣勢?應選擇什麼樣的企業或項目進行並購?朱寒松:優勢主要有這幾方面:中國與資源相關的企業,目前除瞭鋼鐵企業外,油氣、銅、煤炭等企業的效益都還是不錯的;企業融資較為便利;經過多年積累,中國資源類企業在勘探技術、專業判斷水平上還是很先進的;此外,中國在開采成本方面有優勢,能夠產生協同效應。中國企業的劣勢是不像許多跨國企業,在資源地缺乏本土化力量,尤其是一些綠地項目。綠地項目又稱新建投資,是僅僅擁有相關的資源開發權,需要從頭開發、建設並解決基礎設施配套才能獲得產出的項目。這些項目需要處理好當地社區關系,註重環境保護。由於把握不好,出現瞭很多項目的延期和成本上升,如中國企業在澳大利亞、非洲的一些鐵礦石項目都出現過這些問題。在選擇上,企業一般都有自己的戰略目標,內部會有專門部門進行長期跟蹤、專業分析、項目估值管理等。總的來說,中國企業目前進行海外並購的自身條件和融資環境都不錯,隻要有好品種、好項目,就應該抓緊時機進行並購。中國證券報:我們看到一些中國國有企業的海外資源類並購受阻,自身原因主要有哪些?如何化解國有化背景和市場化之間的矛盾?朱寒松:中國國有企業的身份,在海外並購時容易引起當地監管部門的關註。發達國傢的監管部門特別看重企業並購的商業邏輯,以及對當地產業、就業的貢獻。經過這麼些年,國企的海外並購經驗也提升瞭很多,現在企業也主動利用各類中介顧問的專業力量對社會輿論進行引導。另外我們高興的看到,更多的民營企業已經參與到瞭海外並購的浪潮裡。頁巖氣前景喜人中國證券報:美國的頁巖氣發展,給全球能源行業帶來瞭哪些影響?對中國的能源前景有什麼影響,帶來什麼機會和挑戰?朱寒松:北美的頁巖氣開采目前是非常成功的,它改變瞭北美的能源結構。美國的基礎化工行業也受益於原料成本下跌,變得更有競爭力。但在此之前,頁巖氣也經過瞭十年的技術發展和商業化運作。直至2010年埃克森美孚巨資收購獨立天然氣生產商XTO Energy,市場才意識到頁巖氣的重要性。在過去這些年中,美國企業在頁巖氣領域積累的不光是技術,更重要的是經驗。目前北美市場的天然氣已經出現供大於求的現象,未來有可能在獲得許可證的情況下,向中日韓等地區出口。目前北美氣價在3美元/百萬英熱單位左右,而日本的液化天然氣進口價都在十幾美元,刨去運輸費,還是有利可圖的。現在的普遍觀點是,對於頁巖氣這類非常規資源,中國和北美的資源潛力相當。不過兩地的自然條件不同,北美開采頁巖氣的水力壓裂法需要大量用水。中國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來進行技術儲備。如果收購海外的技術公司,卻不一定留得住人才。中國企業與其收購海外技術服務公司,還不如放開門戶,讓國內外的技術服務公司參與到市場競爭中,用機制留住人才,提高技術水平。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10-11/146627254.html

房貸信貸大園房屋信貸債務協商程序信貸年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reder13 的頭像
    freder13

    台灣痞客?

    freder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